欢迎您来到【河南宏泰窑炉耐火材料有限公司】_官方网站!

河南宏泰窑炉耐火材料有限公司

专注耐火材料研发、生产15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耐火材料生产厂家
全国服务热线
136-7371-1977
产品知识 NEWS
热门排行榜 HOT
联系方式 CONTACT US
产品知识
所在位置: 首页 > 产品知识
编辑:admin   分类:产品知识   发布:2018-06-28 09:24:49   浏览:次

一座钢城的凤凰涅槃
柳钢60年砥砺奋进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
包容创新一甲子,超越共享60年!
60年前,柳钢在我国钢铁工业战略布局中应运而生。
60年间,柳钢在改革开放、服务广西经济社会发展中走出了一条现代化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的兴企强国之路。
“60年来,柳钢实现了凤凰涅槃。” 柳钢党委书记、董事长潘世庆说,今天的柳钢,正汇聚起二次创业的新动能,奋进新时代,打造新基业,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筑梦钢城定“基石”
1958年,南宁会议期间,毛泽东主席同意了柳钢的建设规划,成为了当时全国“三大五中十八小”钢铁工业布局中的18家地方钢铁企业之一。
同年7月1日,柳钢一号高炉破土动工,拉开了柳钢波澜壮阔的创业发展大幕。此后,每年7月1日定为柳钢建厂纪念日。
1960年2月18日,柳钢1号高炉建成投产,当第一炉铁水奔流而出,柳钢就承担起为工业建设提供“粮食”的重任。
1958至1961年的4年间,柳钢累计生产铁 2.82 万吨、钢 0.124万吨、材0.382万吨,创工业总产值2864万元。
1962年,柳钢在我国国民经济调整中一度停建停产,但柳钢人十里钢城的梦从未停止。
1966年1月,柳钢全面恢复建设;1970年5月,柳钢会战指挥部成立,动员全广西力量,开展柳钢建设大会战。
四座焦炉、炼钢车间、中轧车间、中板车间……一批重点工程如雨后春笋般,在柳州雀儿山脚下拔地而起。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后,柳钢实施一系列的整顿改革,推行经济承包责任制,逐步走上了良性发展轨道,生产经营不断取得了新的发展。
1997年,柳钢铁年产量首次突破100万吨,1998年铁、钢年产量双双超过百万吨,标志着柳钢正式跨入全国大型钢铁企业行列。1999年,柳钢铁、钢、材年产量均迈上100万吨新台阶。
触摸历史的脉络,柳钢一路走来,逐渐发展成为广西工业企业龙头。               
强势崛起加“速度”
在亚洲金融危机中,柳钢也曾陷入亏损的边缘。
2001年,柳钢放弃“保持有效益的年产百万吨钢材发展规模”战略,通过大力推进技术改造,深入淘汰落后,调整结构。10年间,累计投资250多亿元,“多、快、好、省”地建成一批大型化、连续化、信息化的现代化钢铁生产装备,从冶炼到轧钢进行了全面的技改升级换代。
2650立方米高炉、150吨转炉、360立方米烧结机、6米焦炉、高速线材及连轧棒材生产线、2032毫米热轧板带、1550毫米冷轧板带生产线、连轧中型生产线等一个个项目,一开工就是奋战,一上阵就是决胜。
2007年,柳钢股份在上海证券交易所隆重挂牌上市,企业改革改制取得实质性进展。
“柳钢的上市为公司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柳钢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总经理甘贵平说。
柳钢人在困难中砥砺奋进,使柳钢以每年100万吨的增速实现了跨越式大发展。
2010年12月29日,柳钢的钢年产量突破1000万吨大关,成为我国华南和西南地区最大、最先进的钢铁联合企业,圆了几代柳钢人的千万吨“钢铁梦”。
年产钢量从1万吨到100万吨,柳钢用了40年;从100万吨到1000万吨,柳钢用了12年。期间,柳钢资产总值增加7倍;销售收入增加20倍。
循着数字轨迹,一个令行业惊叹的高质量发展钢铁强企,在八桂大地以磅礴发展之势崛起。
高质量发展增“厚度”
近年来,柳钢加大技改投入,转型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小转炉大型化改造、冷轧厂二期工程上马……,一项项围绕优化品种结构和淘汰落后产能的技改工程拉开了高质量发展的大幕。
2012年,柳钢2号高炉如期投产达产;四棒工程从动工建设到竣工投产仅历时5个半月,创国内同类项目建设速度新纪录。
2013年,一次性淘汰落后炼钢产能200万吨,集成了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低成本、高效率、洁净钢生产服务平台。
  然而,钢铁行业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高质量发展才是王道,柳钢下一步发展怎么办?
“调结构、拓市场、促改革、强管理、抓廉政”。进入2014年,以潘世庆为班长的柳钢新一届领导班子以全新的工作思路,“包容创新、超越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向高质量发展冲刺:做优做精钢铁主业,做大做强多元产业;实现由钢铁生产制造商向技术服务商转变。
柳钢凝聚起推动高质量发展力量:钢材产品不断向精优挺进,从广西到全球,从珠港澳大桥到天眼工程,从汽车到高铁……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柳钢的钢材。柳钢中高档品种钢比例由“十一五”末的15%提升到目前的63%左右。
全方位开放合作,柳钢先后与50多家大中型企业、科研院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实现与十一冶集团的战略重组,成功并购中金公司。
强化系统协同发力,全方位激活发展要素,去年柳钢粗钢产量突破1200万吨大关,这是一次质与量的飞跃。同年,柳钢生产经营创历史最佳水平,多元产业全面盈利,位居全球50大钢企31强;防城港钢铁基地项目各项续建、复产工作全力推进……
数据显示,1958年至2017年的59年间,柳钢累计实现利润127.69亿元,实现利税328.07亿元。其中,2014年至2017年的4年间,实现利润54.11亿元、利税114.72亿元,分别约占前59年的42.4%和35%,柳钢高质量发展的步伐越走越快。
透过60载砥砺奋进的历程,柳钢用生生不息的拼搏精神创造了广西钢铁工业发展的奇迹。当前,在开放发展的大潮中,柳钢踏上了构建沿海两大基地、打造超千亿元钢铁强企的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十八小”挺进“世界强队”
柳钢改革创新60载做大做强做优探析
60年前,柳州市雀儿山下荒草萋萋,柳钢在这里艰难起步。60年后,十里钢城欣欣向荣,柳钢位列全球50大钢企第31位,从当年建厂之初的地方“十八小”企业,转型发展挺进“世界强队”。
今天的柳钢,拥有柳州本部和沿海两大生产基地,资产总额达585亿元,年营业务收入超800亿元,具备年产生铁1400万吨、钢1480万吨、钢材2250万吨的综合生产能力,成为我国华南、西南地区乃至泛北部湾经济圈极具竞争力的生态型钢铁强企。
“柳钢的超常规发展,得益于不断深化改革创新。”谈及柳钢不断做大做强做优的原因,柳钢党委书记、董事长潘世庆一语中的。
改革创新激活一池春水
柳钢人不会忘记,1979年,柳钢一举甩掉了经营性亏损的帽子,靠的就是改革创新,放下架子,主动走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1980年以来连续30多年,年年盈利,靠的是改革创新,稳步推进“三项制度”改革,转变经营机制。
2014年,经济进入新常态,柳钢的改革步入深水区,难关多,考验多,如何突破?“调结构、拓市场、促改革、强管理、抓廉政。”当年1月22日,新到任的柳钢董事长、党委书记潘世庆在领导干部大会上提出了新的工作思路,成为柳钢“转型升级”的新起点。
很快,一场大刀阔斧的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在柳钢全面推开,汇聚起转型升级、“二次创业”的蓬勃动力:
成立改革发展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整体推进改革。领导小组下设机构职能改革、产权理顺管理、产品结构优化、产业发展等工作组。
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成立董事会,设立提名委员会、薪酬与考核委员会、审计委员会、战略与投资委员会、价格管理委员会,企业决策权转交董事会集体决策。
改革职能部门和机构,解决一些部门在日常运行、履职过程中存在的错位、越位、缺位现象。
推进全面风险管理,诊断与梳理柳钢49个单位1400项公司级管理制度,构建全面风险防控体系,将“事后补漏”转向“事前预防”。
改革就是要冲破羁绊,突破现状,是权利与利益的再分配,难免有阻力。“改革难就难在真改、真干。”柳钢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总经理甘贵平说,不突破利益的藩篱,改革就寸步难行,既要触及灵魂,也要触及利益。
 
柳钢对31个单位与部门进行优化调整,推动企业管理模式向生产经营管控和战略投资管控转变。
在多元产业管理上,柳钢一方面策划明确了构建“4+X”多元产业发展体系,着重发展贸易与物流、能源与化工、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服务业四大多元板块。另一方面明晰各级公司职责,下放权限,点燃多元企业发展创业热情,多元产业逐步由“内生型”向“市场型”转变。 2017年,柳钢多元产业实现营业收入208.98亿元,同比增长204.55%,利润5.11亿元,同比增长82.5%,“一钢独大”怪圈逐渐打破。
改革改出了活力,2016年在行业及其艰难的情况下,柳钢逆势盈利4.1亿元,职工收入同比增加13.5%,职工享受到改革成果。
改革改出了效益,2017年柳钢利润同比增长10多倍。
开放合作赢得无限春光
视野有多宽,舞台就有多大。
“借梯可以上楼,借船可以过河。”潘世庆说,改革开放,合作共赢,短板可以变优势。2015年3月11日,柳钢牵手上海宝信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启动MES项目建设。2016年11月25日,历时22个月的柳钢MES项目整体切换投运——一个由数据统一管理、调度、决策的公司大脑诞生。
在柳钢的生产总调度室,记者看到,调度员、计划员们共处一室。借助庞大的数据库,MES系统为生产部署提供了准确的数据支撑,柳钢市场形象、市场竞争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柳州市大力发展汽车产业,每年的汽车用钢达150万吨。柳钢积极引进北京科技大学等大专院校人才与技术,合作攻关,开发汽车用钢,2015年8月,柳钢顺利通过汽车用钢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这不仅分享了柳州汽车用钢市场份额,而且开辟了外地汽车用钢市场。
柳钢在发展中始终张开“开放眼”,伸出“合作手”。2014年以来,柳钢先后与南宁铁路局、广西交通投资集团、中建钢构等50多家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实现了产品与服务“走出去”、先进技术与成功经验“引进来”的合作共赢。
沿海战略剑指千亿宏图
谁能想到,诞生于60年前的一个小型钢厂,如今已发展成为广西工业的脊梁。
“有远见的企业,不仅要考虑今天,还要考虑为明天架桥。”柳钢领导班子形成共识,向海发展,破解柳钢发展瓶颈。并出台企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明确了 “本部转型升级,沿海有序发展,多元聚焦集群,集团战略管控”的战略定位。
于是,柳钢把目光投向北部湾畔的防城港,以及紧靠北海铁山港的广西中金金属科技有限公司,大手笔实施沿海战略正式形成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北部湾经济圈发展战略相匹配的空间战略布局。
“柳钢物流量非常大,陆运满足不了企业发展需求。物流成本高越来越凸显。”潘世庆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陆运与海运相比,每吨价格多四五百元,以柳钢目前的生产能力,每年要多开支四五十个亿”。
柳钢防城港项目坐落在企沙工业园,这里地处中国大陆海岸线的西南端,地理位置优越,是国内唯一一个与东盟陆海相通的地方。
潘世庆告诉记者,柳钢向海发展,到海边后物流就确立了新的竞争优势。2015年9月,柳钢理顺了与武钢的关系,在防城港钢铁项目上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017年11月,柳钢召开改制更名后一次党代会,提出了“一个千亿、两大基地、一个产业群、三个推进”的“1213”奋斗目标。同年,柳钢积极实施减量搬迁沿海项目产能置换,加快实施沿海战略布局;12月18日,柳钢举行防城港钢铁基地项目开工动员会,正式启动续建工作,沿海战略取得重大进展。2017年12月29日,柳钢与十一冶建设集团实施战略性重组,优化布局,加快广西沿海钢铁基地建设。
今年5月16日,广西中金金属科技有限公司正式纳入柳钢按一级公司管理,柳钢在中金公司原有的基础上把不锈钢产业做大做强,为柳钢打造一个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极具竞争力的不锈钢产业基地。
据了解,防城港钢铁基地项目将按采用最先进的设备和工艺技术,一期建成1000万吨的生产基地;适时推动区域产业资源整合,实施并购重组,增强柳钢的综合竞争力。
“构建柳州沿海两大基地,打造超千亿元钢铁强企。”谈及下一步发展,潘世庆、甘贵平对柳钢的未来充满信心。
功以才成  业由才广
柳钢筑就人才强企之路探析
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要以优越的条件引才、良好的机制助才、博大的胸怀容才。”从柳钢党委书记、董事长潘世庆的一席话,可窥见柳钢对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视。
机制灵活引才
柳钢是一家有着60年发展历史、在岗职工1.9万人的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如何让人才既各尽其能同谋发展? 柳钢总经理甘贵平说,既要用事业和待遇留住人才,更要用情感和情怀把系牢人才团队。
今年4月,柳钢在全国各大媒体发布“30-60万元年薪” 公开招聘5个中层副职领导岗位。柳钢高薪引才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234人报名。
为让人才进得来、留得下,柳钢做出的努力不止高薪。
为解决职工住房问题,柳钢兴建了经济适用房项目元宝源小区,专门拿出部分房子作为人才引进和奖励有突出贡献的人才。2015年6月,元宝源小区建成,当年12月,2000多名职工圆了住房梦。
刘崇林2013年12月博士毕业后,学钢铁冶金专业他首先想到柳钢:“柳钢拥有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激励机制。”
如今,在基层摸爬滚打4年多的刘崇林已经成长为转炉厂一名科级管理干部。
今年29岁的周磊是湖南长沙人,2010年从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毕业来到柳钢,开启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2011年底,成为了一名技术员,这让他更有干劲:技术员本来需具备本科学历,而他只是大专生。“柳钢机制灵活,不论资排辈,有能力就能上。”周磊说。
在随后的几年里,周磊多次荣获全国、全区及市级技术大奖。2015年,周磊荣获第十一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维修电工项目第三名,创造了广西选手参赛以来的最好成绩。2016年,他被评为柳钢最年轻的技能专家。
搭建舞台助才
2014年以来,柳钢先后出台了《柳钢工人技师三年培养计划》、《柳钢员工晋升发展管理办法》《关于支持干部干事创业建立容错纠错机制的实施办法》等系列含金量高、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有效解决广大人才的后顾之忧,搭建起人才大展宏图的舞台。
在柳钢,逐步形成了经营管理、专业技术、技能“三类人才”晋升发展模式,干部职工都能找准职业定位、规划发展方向,畅通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职业晋升互通机制,并在全体中层干部中公开推荐(首席)技术专家。
“师带徒”活动是柳钢传承多年的年轻技能人才培养机制;精心组织各项技术比赛,让人才脱颖而出;人才小高地和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发挥聚集、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的特殊作用。
在每年召开的科技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上,柳钢都会安排专款对在对科技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进行奖励表彰。2013奖励金额为160万元,到2018年奖励金额已跃升至340万元,增长超2.1倍。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柳钢创新人才年龄日益优化、队伍不断壮大。以“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陈毅杰、柳钢技术专家张志伟为代表的优秀人志在千里,攀登不止。青年才俊不断涌现,日益成为创新的主力军。毛俊春、赵勇、蔡小松、周磊、何金舟等青年职工,不断刷新柳钢劳模的最小年龄纪录。 
四海贤聚,八方来风。近年来,由科研、技能、管理等各路人才组成的创新大军为柳钢智慧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2011年至2017年,柳钢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奖7项、柳州市科技进步奖13项,获授权专利143项。
深化改革用才
潘世庆董事长、甘贵平总经理在柳钢人才专题会议上要求,要以宽广的视野和海纳百川的胸怀聚才用才,为柳钢转型升级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这是柳钢管理层矢志不渝的努力方向。
不少柳钢人对2014年9月公开招聘高级人才记忆犹新。柳钢打破常规的招聘渠道,公开面向社会招聘软件开发、物流、金融等方面的高级人才。这在柳钢发展史上尚属首次,也意味着在人才选用上,开启了深层次的变革。
柳钢决策者深知,引进一批人才,有时就能盘活一个单位,甚至撬动一个产业。2014年11月,柳钢又面向企业内外公开招聘中层领导干部;近年来先后招聘高端人才20余人。
今年4月10日,柳钢干部人事制度又迎来一次重大改革:拿出192个中层干部岗位进行公开竞聘。这意味着柳钢所有中层干部将就地起立,重新竞聘上岗。
此次竞聘上岗,除柳钢中层干部外,700多名符合条件的首席专家、技术专家、正科级干部、主任工程师、技能专家均可参加竞聘上岗。
竞聘实行双向选择,打破部门和身份界限,所有参与者均可结合自身实际报名参加两个岗位的抉择。此举打破了干部铁交椅,极大鼓舞青年职工。
5月14日,柳钢中层干部“双向选择、竞聘上岗”顺利结束,柳钢中层干部结构更为合理,更为科学。
用一贤人而群贤毕至,相一良马而万马奔腾。以才招才、以才育才产生良好效应。2017年,柳钢实现利润46.8亿元;今年前5个月,柳钢盈利超32亿元,双双创下历史同期最好水平。
“干部要能上能下,员工要能进能出,待遇要能增能减。”潘世庆说,柳钢将不断开创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让所有干部职工始终保持拼搏赶超的精神状态,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为柳钢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